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1955年成立,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。
院史馆是医院历史的集中展示,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,是薪火相传、聚力前进的动力之源。当前,我院院史馆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,为更好地铭记历史,在宣传平台开设“院史‘物’语”专栏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珍贵的四院历史“实物”,忆峥嵘岁月、寻初心使命,在新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。本期展示的是病理科70-80年代医疗、教学重要用具与资料。
染色液与配液天平
20世纪70年代初,病理科受当时设备所限,且商业化试剂盒尚未得到广泛普及,各类特殊染色试剂均需通过手工进行精确配制。如针对HE的染色,主要使用苏木素和伊红来配制。2002年,手工配制切片染色液的技术才逐渐退出舞台。
组织处理缸
在完成标本的取材工作之后,必须对组织样本进行严格的固定、脱水、透明及浸蜡处理,以便制作出合格的石蜡块。在此过程中,科室依据组织块的大小规格,精心使用红铜材质专门定制了组织处理缸,以保障组织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组织蜡块及切片刀
在组织处理完毕后,均需采用手工方式进行组织包埋、冷却,制成石蜡块。石蜡块的制作是为了便于后续的切片处理,确保切片的质量和均匀性。70年代初期,病理科技师需要将厚钢刀磨至极为锋利,这样才能将石蜡组织切成4-5微米厚的组织白片,放置于载玻片上。之后需要对载玻片进行染色处理,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类型和病理变化,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。
手写笔记
吴国祥教授、王小玲教授手写的病理学笔记内容详实、见解深刻,成为了学生们珍贵的学习资料。
病理示教幻灯胶片
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可供学习的病理资料相对匮乏,特别是高质量的病理切片资料更是稀缺。然而,掌握病理切片的诊断对于病理医生至关重要,是诊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。为了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,当时的病理学教师利用老式胶片幻灯机,将组织胶片的图像投射到幕布上,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。这种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,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。这种做法,为现代数字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,成为现代数字病理学的“前身”。
病理报告登记本
过去的病理检查申请书及病理诊断结果全部通过手工进行登记,整理完毕后,科室人员将这些报告进行装订,制作成册,以备日后查询使用。
病理科进修医师登记本
我院为河北省各地医院培养了许多病理专科人才。自1986年起,先后有200多名医师前来我院病理科进修学习。
病理科